薩提爾模式中,冰山理論如何解釋員工行為背後的情緒、觀點、期待和渴望?
Answer
薩提爾模式冰山理論:解析員工行為的深層動機
薩提爾模式中的冰山理論,將人的行為比喻為冰山一角,露出水面的行為只是整體的一小部分。水面下則隱藏著更深層的情緒、觀點、期待與渴望,這些要素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行為。要理解員工的行為,不能只看表面,更要深入探索冰山下的這些要素。
冰山下的四大要素
- 情緒: 指的是員工對於事件或情境所產生的感受,例如憤怒、失望、害怕等。這些情緒可能源自於過去的經驗或未被滿足的需求。
- 觀點: 代表員工對於自己、他人以及世界的看法。這些觀點受到個人價值觀、信念以及經驗的影響。
- 期待: 指的是員工對於自己、他人以及工作環境的期望。當這些期望與現實產生落差時,就可能引發負面情緒或行為。
- 渴望: 代表員工內心深層的需求,例如被肯定、被尊重、被愛等。這些渴望是驅動我們行為的根本動力。
如何運用冰山理論理解員工行為
當員工出現某些行為時,身為主管可以運用冰山理論,透過提問與傾聽,引導員工探索行為背後的情緒、觀點、期待與渴望。例如,當員工頻繁抱怨時,可能代表他對工作現狀感到不滿,或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。透過了解這些深層原因,主管才能對症下藥,協助員工解決問題,並提升其工作滿意度。
改變從冰山下開始
薩提爾模式強調,要真正改變一個人的行為,必須從冰山下的各個要素著手。透過引導員工覺察自己的情緒、觀點、期待與渴望,幫助他們釐清盲點,進而調整行為模式。這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,需要主管的耐心與關懷。只有當員工的內在冰山被理解與轉化,才能真正實現行為上的改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