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水國際如何應對外界對其是否「沽名釣譽」的質疑?
Answer
若水國際如何應對外界質疑
若水國際由張明正和王文華創立,以「社會創投」自居,旨在扶植以公益為目標、同時兼顧獲利的「社會企業」。面對外界對其是否「沽名釣譽」或「披著公益外衣賺錢、避稅」的質疑,若水國際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應對措施,試圖證明其公益與商業並存的理念。
具體應對措施
- 舉辦社會企業創業大賽: 若水國際舉辦創業大賽,旨在尋找具有潛力的社會企業投資標的。第一屆大賽收到超過兩百件創業提案,最終選出「曙光計畫」並提供五百萬元資金,該計畫結合農業、環境和原住民關懷,展現了若水對公益的實際投入。
- 密集的講座與諮詢: 為了提升「社會企業」的曝光率,若水國際舉辦密集的講座和諮詢活動,甚至邀請管理大師彼得聖吉(Peter Senge)開講。這些活動旨在喚醒大眾對社會企業的關注,並促進非營利組織的整合。
- 實際投入與實作: 若水國際承諾在三年內投入新台幣一億元,支持社會企業的發展。透過資金的投入和創業輔導,若水國際試圖證明其不僅僅是空談理念,更在實際行動上支持公益事業。
- 推廣社會企業理念: 張明正和王文華親自走訪全台,推廣社會企業的理念,號召更多人參與「一面做生意、一面做公益」的模式。透過公眾宣傳,若水國際希望改變大眾對公益事業的認知,並吸引更多人加入社會企業的行列。
成果與影響
透過上述措施,若水國際成功地提高了「社會企業」的曝光率,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大眾對公益事業的看法。儘管質疑之聲仍然存在,但若水國際的努力無疑為台灣的社會企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,並促進了公益與商業的結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