儲能系統如何「削峰填谷」,提高再生能源使用效率?
Answer
儲能系統如何實現削峰填谷並提高再生能源使用效率
儲能系統通過「削峰填谷」的方式,將多餘的電力儲存起來,在用電高峰時釋放,從而提高再生能源的使用效率。簡單來說,就是將發電高峰時段(例如,太陽能發電在白天)產生的多餘電力儲存起來,在發電低谷時段(例如,夜間或陰天)釋放出來,從而平衡電網的供需,提高再生能源的利用率。國際能源署(IEA)預測,為了實現淨零碳排,全球電池儲能的裝機容量需要在2030年增加到超過1,500GW。台灣經濟部也計劃在2025年達到2GW的儲能系統建置。
儲能系統的重要性及應用
台灣綠能協會理事長李泰安指出,如果沒有儲能技術,台灣依賴太陽能、風力等間歇性能源會面臨極大的供電波動問題。太陽下山後,太陽光電的發電會立即歸零,導致傍晚以後的夜間尖峰時段供電吃緊。台灣科技大學教授郭政謙將儲能比喻為電力的「水庫」,隨著2030年台灣再生能源佔比目標達到30%,儲能的建置需求刻不容緩。儲能系統一般分為兩種:安裝在發電端及電網端的「表前儲能」,以及安裝於工商業用電用戶端的「表後儲能」。台電是國內最大的表前儲能業者,而表後儲能則適合家庭、商業和工業用戶,例如,電動車充電樁也屬於表後儲能類型之一。
儲能概念股與未來發展
由於儲能在未來能源領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,因此儲能概念股也大受投資人青睞。熱門儲能概念股包括台達電、東元、台泥、華城、大同和聯合再生等。台達電是台灣第一家儲能系統整合廠商,東元與台電及全球最大儲能系統整合商Fluence合作,台泥在蘇澳及花蓮水泥廠建置大型儲能系統。然而,儲能市場的全面普及仍面臨三大挑戰:供需不平衡、電價結構誘因不足、以及綠能建置緩慢。儘管如此,隨著政策的協調、透明度的提升以及技術的創新,台灣仍有機會突破這些困難,為儲能系統創造友善的投資環境。